您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 南阳玉研究

名家随笔:粗砺障眼玉难识

时间:2014-07-01 11:12:17  来源:  作者:  评论:

   少时不识玉,每读书,遇到“锦衣玉食”、“守身如玉”、“玉成其事”、“玉体”、“玉言”、“玉容”、“玉女”等词汇,便很概念化,忍不住犯一阵傻气,想,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阿物,怎么所有好事都用它来形容比兴呢?文化革命期间,南阳修小铁路,发动“向阳花”(公社社员)到独山上去拾石头铺路基,一个老农突然捡起一块石头说:看,这是块玉!麻不楚楚的一块青绿色的石头!

  
  我拿着这块玉,翻来覆去地看,结果看得我一腔冰凉:除了它的粗糙和野蛮之外,没看出一点好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坚硬,当我用锤子试图将它砸成小块时,我的手都被震麻了,也没有砸开。
  
  后来就留意典籍,想弄明白老祖宗崇拜玉的理由。
  
  古人认为,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敷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说文》)
  
  正因为玉有这么多美好的品德,所以古人就有一种佩玉的传统:他们把一块或数块玉挂在身上,走起路来环佩丁当,其目的是以玉自比自况,自警自励。“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孔颖达说,君子以玉比德,故恒佩玉,明身恒有德也。
  
  当然,历史悠悠,把一切都淘洗得褪色了。古人佩玉的初衷,后来就逐渐退化为一种虚荣。
  
  也许,这整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淘洗,而是一种抽象——它把玉的所有品德都抽象为一个字:美。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胸前挂一块玉,就不该被讥为虚荣的招牌了。
  
  然而,我对玉之美,仍然停留在概念上。
  
  真正认识玉,真正领略玉之美,是参观了镇平县的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之后。我被迷倒在玉神公司玉雕精品展销大厅里,肚里装的一点点儿学问倾了一地:鬼斧神工、妙手天成、仙苑奇葩、巧夺天工、感天地而泣鬼神……但所有的这些学问在这些玉的面前都黯然无色,显得既空洞又幼稚,只好胆怯而又羞涩地又缩回肚里,只留下一声声惊叹。
  
  之后就去参观玉神公司的玉雕车间。雕车飞转,水花飞溅,石粉末在工作台上漫流。工人们用一块塑料布挂在胸前,阻挡水与石粉的扑打,一双手抱着石块,极其小心地锯,钻,磨。他们的手一年四季就这样浸泡在水里。我仔细地观察,无论少长,都有一张淳朴憨厚、缺乏阳光照耀的农民的脸;不管男女,都有一双灵巧的、非常粗糙的手。
  
  这里没有赏心悦目的艺术,只有艰苦卓绝的劳动。
  
  这里没有美,但却是美分娩的地方。
  
  我终于认识了玉,玉之美,在于琢磨。没有琢磨,世界上便只有石头,没有玉。
  
  我还想起了古人的又一句话:破石拔玉,去恶选人。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似乎都在粗砺中孕育,比如百花皆生于粪土,比如玉掩在石中……
本文网址:/yuwenhua/nanyangyuyanjiu/2014-07-01/91.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热点排行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