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 玉行天下

中国古代玉器

时间:2014-07-04 11:09:32  来源:  作者:  评论:

   在5000年前的地球上,正孕育着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埃及人用金字塔表达对太阳的崇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建造了理想中的空中花园,而在古老的中国,先人们在玉石上留下了最初的图腾。

  
  今天,人们在中国出土的玉器中,不但能捕捉到尘封已久的昔日文明,同时也透射出了一种文化的变迁。
  
  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玉器沉寂了3000年的平静,其内涵神秘而深厚。
  
  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附近的兴隆洼发掘出了一个8000年前的文化聚落,被称为“华夏第一文化聚落”。和这个古老部落同时浮现出来的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玉器,这些玉器以配饰为主,可以看出当时的玉器加工已经初具形态。
  
  考古证明,在接下来的3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玉器发展非常缓慢。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介绍说,到了距今5500年的时候,玉器的发展似乎突然爆发了,人们发现,在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中间有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竟然都在普遍地使用玉。
  
  红山文化出土了100多件玉器,包括工具、礼仪、饰物、动物和人物等五大类。红山玉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似,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把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古朴苍劲,极具神韵。
  
  最具代表性、最珍贵的就是一个钩形的玉龙,它用整块墨绿色的软玉雕成,长26厘米,身体蜷曲呈“C”字形,全身上下光素无纹,通体磨光,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气凛然,这种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的特点,符合早期龙的形象。但是细看它的头部,却令人不解:玉龙鼻子扁平,嘴巴前伸,眼睛上翘,很像野猪的头。
  
  在另一个墓葬里,还出现了一种叫玉猪龙的玉器,它的身体也呈环形,有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但头部也有猪首的特点,有的玉猪龙还有露在嘴外的獠牙。
  
  为什么在龙的形象里会出现猪首的特点?它就是传说中的龙吗?远古时期,野猪已经被驯化成家畜,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外,还把它当作“水畜”,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作为祭品,当这些信仰观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就出现了猪龙合一的形象。
  
  经证实,C形玉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的形象,它也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良渚文化出现的时间略晚于红山文化,距今大约5300年至4200年,是散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史前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南方出现的一支重要文化。
  
  1986年5月30日下午,浙江余杭,考古专家在一个叫反山的古墓进行挖掘,在墓坑的东北角,发现了一些白色的小颗粒,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立刻意识到,这是距今非常遥远的年代留下的信息。
  
  接踵而至的暴雨打断了挖掘工作,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才雨过天晴。突然,在坑下作业的人员大喊了一声,原来,在挖掘出的泥土中,露出了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
  
  这是一件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很快辨认出,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良渚文化的玉琮。
  
  在这个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有60多个种类。
  
  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典型的代表。玉琮几乎都是内圆外方的柱形体,琮体分若干节,上大下小,以四角为中心雕刻的兽面像,立体感强烈。
  
  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一直有“天圆地方”的说法。玉琮的圆,应该也是象征天,方则象征地,内圆外方上大下小,正好是天与地的几何图形标志,象征着天地的贯穿。而玉琮上雕刻的神兽,便是沟通天地的使者,看起来玉琮是良渚人祭祀天地的宗教法器。
  
  我国有几个产玉区,分别是新疆的和田、辽宁的岫岩、河南的独山、陕西的蓝田。其中,品种最多、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玉石就是新疆的和田玉。但是,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里,我们并没有发现和田玉的身影,和田玉是什么时候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中原的呢?
  
  和田玉来自昆仑山。它产生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昆仑山隆起,因地球岩石演变形成的软玉矿带被抬升到海拔4000米以上,随着岁月沧桑,风化剥蚀,一些玉石崩落山涧,随着河流来到了和田,长年被水冲刷,磨掉了原有的瑕疵,留下来的精华便是最好的玉。“冰清玉洁”的和田软玉由此成为玉石中最美丽、最珍贵的极品。
  
  1976年,河南安阳发掘出了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古墓一出土,立刻轰动了中外,因为这是惟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墓,学术价值非常高。墓室里的陪葬品异常丰富,人们甚至要用箩筐来搬运,其中的玉器更是让考古学家眼前一亮。
  
  安阳出土了755件玉器,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墓葬出土的玉器,从数量上能超过妇好墓。这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好的商代玉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而让考古学家感到异常兴奋的是,玉器里第一次发现了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千里之外的和田玉是怎么来到中原的呢?专家立刻想到了史书记载中的一场战争。
  
  中国王朝始建于夏,商代是奴隶社会最兴盛的时期,史书记载,在商代最繁盛的武丁时期,郡王武丁曾经和一个叫鬼方的北方民族进行了长达3年的战争。现在,这个地方就是陕西的北部、内蒙古、蒙古共和国和贝加尔湖一带。
  
  贝加尔湖、和田、妇好墓的玉器联系到一起,专家触摸到了战争的缘起。战争就是为了取玉,因为是宝贝,鬼方不进献或者进献得少,所以3年就把鬼方打垮了。
  
  从5000多年前的红山玉龙到妇好墓的和田美玉,2000多年的光阴,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发展,玉器也从巫玉时代迈入了王玉时期,玉龙也走下了祭祀的神坛,逐渐演变成帝王身份的象征。
  
  1956年冬天,在黄河下游的三门峡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墓葬群。
  
  在墓葬群中最大的一座墓葬里,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的栖身之所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显然,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复原后的玉器随葬品让人感到炫目: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志与象征,是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化身。
  
  大约2000年前的西周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初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并最早赋予玉以道德内涵,玉的光润温暖常被用来形容君子的温良品德。贵族都要佩戴玉饰,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道德,玉器的使用也逐渐有了等级区别。
  
  东周以后,诸侯争雄,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但是分裂的政治格局并没有阻碍玉文化的发展,相反却促进了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玉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从三门峡出土的这串联珠组玉佩来看,不论是玉饰的数量还是雕刻的精美程度都非常罕见,这应该是一位诸侯的墓地。在其他出土文物的铭文上,人们多次发现一个“虢”字。考古学家证实,这个墓葬的主人正是西周初年虢国的国君虢季。除了组佩上的玉饰之外,考古人员发现,还有一些形制特别的玉片覆盖着墓主人的面部。
  
  经过艰难的比对和复原,人们终于看到了这件玉器的原样,它们被雕琢成眉毛、眼睛、耳朵、面颊、下颚、胡须、头发等形状,组成了一个“缀面玉罩”,罩在墓主人的脸上。
  
  与其他装饰性的玉器相比,这个“缀面玉罩”明显有着特别的意义,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古代丧葬用玉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河北省保定满城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形似靠椅的小山丘,名叫陵山。1968年,就是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穴。而正是在这里,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宝物———一套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
  
  陵山墓葬中出现的这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堪称国宝。考古人员测算了一下,刘胜的玉衣用了2498片岫玉,约1100克金丝。而制作玉衣的过程非常复杂,据推算,制作这样一件玉衣,要花费一个玉工10余年的工夫。
  
  汉代的葬玉之风达到顶峰,其琢玉之精美,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葬玉习俗达到顶峰之后,随着政权的崩溃和新的文化上的冲击,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开始走向低谷,并在其后的变革中逐渐摆脱了神秘色彩,而最终向世俗化发展了。
  
  隋唐以后,玉器的礼制功能消失,代之以鲜明的装饰性和欣赏性,它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而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玉器的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花鸟以及飞天等宗教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生活用品。
  
  兽首玛瑙杯,唐代玉制品中的绝美之作,玉匠充分利用玉材的俏色,将玛瑙的各种颜色和纹理巧妙布局,造就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格的艺术珍品,这种兽首造型在中国古玉中极其罕见,是唐代中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产物。
  
  宋代厚古之风盛行,达官显贵争相收藏古玉,因而玉器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分支,这就是仿古玉。除了在材料和造型风格上仿制之外,仿制古玉的沁色是最为关键的技术。
  
  沁色是指玉器埋入土中,经过一定的年代,受土壤和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上的变化。当时的古人非常看中浸色,譬如说一种浸色代表什么,两种浸色代表什么,如果有五种浸色的话,所谓叫“玉得五色彩,胜得十万金”,用来形容它非常珍贵。
  
  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的古董商们已经会用一些植物的燃料来染色制造伪浸,而且陆续发明出很多的技法,这些手段五花八门,秘而不宣,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后,中国玉文化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
  
  这时候玉器皿大量出现,题材广泛,精品荟萃。明清时期,制玉业成为上流社会需求巨大的产业,大批的能工巧匠把中国玉器推向创新性和完美性的鼎盛时期。
  
  扬州,自古就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这里曾经遍布制玉的民间作坊,有数不清的场肆和店铺专门买卖玉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田玉,扬州工”代表着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准。
  
  山子,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玉工开创的玉雕品种,它将自然界的山水、人物、亭阁浓缩在玉石上,运用浮雕、圆雕、透雕、镂空等各种技法,表现远近、高低、上下不同层次的景物,实际上是运用立体和透视的艺术效果将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出来。
  
  山子雕是治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没有世代传承的经验和特殊工具,琢治巨型玉雕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时,只有扬州玉工能琢治山子雕。
  
  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件山子雕。它高两米多,重达7吨,是用一块完整的新疆青玉雕琢而成的。据说当时采玉工从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玉矿中开采出了这块巨大的玉石,经长途跋涉运到了北京,痴迷美玉的清朝乾隆皇帝见此稀世大玉,让画工将古画“大禹治水”临摹于上,发往扬州琢治。
  
  有专家认为,清代玉器是我们古玉工艺上最后的一个高峰,其工艺技法集历代之大成,尤其是乾隆时期,我们称之为乾隆玉、或者乾隆工的这些乾隆时期的玉器,它的做工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工艺无所不思,而且无所不达极致。
  
  回溯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玉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当中。如今,玉更已为寻常百姓所拥有了,玉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已将其有过的政治、宗教色彩淡化了,但玉所包含的思想,所包含的道德等方面的特定意义依旧潜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本文网址:/yuwenhua/yuxingtianxia/2014-07-04/401.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热点排行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