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玉产业 > 产业资讯

他乡南阳人: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玉雕大师唐书涛

时间:2016-04-07 20:23:14  来源:南阳玉  作者:南阳玉  评论:

   如果说我看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语 代题记

  
  初次约见大师,是在他忙碌回乡办事的间隙。淡淡的茶色眼镜,黑色的夹克衫,黑色的衬衣,深棕色的皮鞋,看似沉闷,安静,但在必要是说出的话,字字锋芒,真戳要害。
  
  感念师恩,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1995年从南阳理工学院毕业,就进入镇平玉器厂做学徒。在这里,遇到了他玉雕之路上的启蒙老师——仵应汶大师。“老师很忙,基本都是在晚上才能到厂里指导我们,他很少说话,一来就看我们的图,勾线是不是流畅,层次是不是到位,有不对的地方他会及时的指出来,让我们修改。我的基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打下的。常常,我下班的时候,还能看到老师低头改图的背影,老师的认真给我上了重要的第一课”。
  
  弹指匆匆,5年的时间,被琢磨的不仅是一块又一块的玉石,还将一颗热爱玉雕的心打磨的愈发剔透。为了能不断学习到新工艺,2000年,他决定到北京发展,在一家玉雕厂里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勤奋好学的他渐渐的在厂子里脱颖而出。不久,他被到厂子里指导生产的中国玉雕大师宋世义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蔚长海看中,两位大师颇为欣赏他身上的那股灵气,便把他带到自己的工厂加以指导。“宋大师是全才,技法全面,从巨制到小件,从浮雕到圆雕,尤其擅长的当属人物雕刻,他手法灵动,不拘一格,雕刻的人物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许多人都说,师傅教徒弟的时候最精深的东西是不外传的,要留一手,宋老师不是,技术上最精细的部分他都毫无保留的教给我们,又怕我们学的太投入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还常常告诫我们艺术是自由地探索,是创作者在自己深厚的艺术素养之下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墨守成规,在固定下来的模式上亦步亦趋。这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之所以不断的去专业学院学习,正是得益于老师的这番话”。诚然,艺术素养并非朝夕之事,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积累,感悟。
  
  “后来的日子里,我也收了徒弟,成了老师,我才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老师对于我的意义。我也有很累一动不想动的时候,可是每当看见徒弟们专心做活的背影,我就想起仵老师对我无声的教导,每当看见年轻的学徒们出错,我就会忆起宋老师蔚老师一遍又一遍的不辞辛苦的指导。这些就是力量,在我不想前进的时候,像一根弦一样,提着我,警醒我,让我无惧于前行。”
  
  “与两位大师的合影一直摆在我工作室最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师恩,更不能忘了老师们身上老一辈玉雕人的刻苦与敬业,我很庆幸我选对了师傅,并得到他们的真传,这是我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2007年,是唐书涛出师的第二年。凭借作品《黄翡绿翠鲤鱼跃龙门》获得当年的“天工奖”,作品精湛的镂空雕刻,细腻唯美,色彩明艳动人,黄翡鱼龙腾空而起,龙头鱼尾,威武气派,活力四射。鱼跃龙门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似乎也在呼应着他的经历,11年苦学技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作为一个玉雕人,唐书涛不例外的有着深深的爱玉情结。为了更接近美玉,他决定南下去广州发展。“我最喜欢的就是翡翠,它外表美艳,内心坚硬,这一对比就更有种迷人的姿态。中国的翡翠市场在广州,因为离缅甸非常近,原石相比别的地方也会更多,我希望自己的玉雕技艺能施展在这个舞台上,寻找一些顶级的原料,做一件顶尖的作品”。
  
  他说,玉是会说话的。看的多了,听的多了,主意也就多了。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雕刻者就是要把它的这种个性挖掘出来,召唤出来,让更多的人发现它的美,不能为雕刻而雕刻,这就没有意义了。玉的个性同人一样,很复杂。不同的个性要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它,所以要想提高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的融汇新的表现手法。我师父说过一句话“要向同行学习,向姊妹艺术学习”像牙雕、木雕等都是学习的对象。2008年,他去了广州艺术学院进修,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虽然忙碌,却很享受。
  
  他的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是有回报的,2009年,作品《望子成龙》再次问鼎的“天工奖”。荣誉接踵而至,他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亚洲玉雕大师”和“亚洲工艺美术大师”两个荣誉称号,2011年又获得“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称号。唐大师说“荣誉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只有不停的学习,积累,不断的去把学习成果表现在作品中,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虽然我现在也在教授徒弟,但还是会挤出时间接一些原石自己加工雕刻,手工活就讲究一个不能手生,这是最基本的。由于生意的关系我不能时时的呆在工作台上,常常是在吃过晚饭之后,才会有点闲暇的时光,泡杯清茶,细细品着,让自己能去掉杂念进入雕刻的状态。有时候会因为找不到最合适的主题懊恼,有时候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巧思喜不自胜,人生百味,我在雕刻中全都体味到了,这样很好。”不忘初心,这是我最为敬佩的。在这个行业,一刀一刀的真功夫里流淌着的是每一个玉雕人最初的热血与梦想,设计固然重要,理念固然重要,但是如若在成名之后高束刻刀,会否在厚厚的图纸背后留下一方空虚?
  
  我想,这样的空虚,唐大师是不会有的。
  
  生意在外面,家永远在这里
  
  采访中,老师和家乡是令唐大师最为动容的两个话题。每每谈到,他便似换了一个人,滔滔不绝。我明白,那背后都是情。
  
  如今的唐书涛在广州和云南都有自己的工作室,生意的缘故,他常常会奔波在全国各地,是个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真的是非常忙,连家都很少回,家里经常只有妻子和孩子”我疑惑,为何不把家迁到广州,为什么还要继续留在老家。“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那都是在外地,家永远都在这里。”
  
  “在外地的时候,每次听到家乡的好消息,我自己也会跟着高兴。听到人家说,有个镇平人,工做的特别好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很自豪。尤其是这几年,家乡的工艺越来越精,名气越来越大,我在外地也会觉得脸上很有光彩。说起自己是镇平人的时候,底气特别足。”
  
  唐大师的话说进多少镇平籍大师的心坎!镇平作为玉雕重镇,玉雕从业大军突破20万,形成了集采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拥有15名国家级的玉雕大师,省级大师更是不计其数,更有许多在外发展镇平籍的大师成为当地的玉雕界的中坚力量,在当地的玉雕界发光发热。唐大师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作为腾冲县首位引进的玉雕人才,用精巧的刻刀和精湛的雕刻技术为当地玉雕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镇平的发展,需要我们当地的玉雕人,也同样需要那些在外发展的镇平籍大师,他们是镇平对外交流的桥梁,对外宣传镇平,对内引进新技术,新思路。这样才能让这个产业链更加的熠熠生辉。
  
  后记:与唐大师的约见十分曲折,因此我格外珍惜这次的机会。作为在外发展的镇平籍大师,我对他充满了好奇。他就如一块质地温润的玉一样,外表淡然,内心丰富。每每谈及老师,他都抑制不住自己喷涌的感情,老师的喜好,老师的雕工特点,一瞬间我会恍惚,我采访的是谁。尊师,敬师,爱师在许多人看来是很老土的词汇,但用在唐大师的身上这种“老土”却让他愈发高大起来,特别是在这个美德沦丧的时代,更加的令人感慨,感动!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因为他是真正的大师!
本文网址:/yuchanye/chanyezixun/2016-04-07/749.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热点排行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