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 南阳玉研究

名家随笔:佩玉

时间:2014-07-01 11:13:55  来源:  作者:  评论:

   金庸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吃得很透,行文的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溢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比如《书剑恩仇录》中写乾隆在西湖边上遇见陈家洛,赠给这位英俊少年一块宝玉,那是一块异常珍贵的暖玉,“玉色晶莹,在月光下发出淡淡柔光,触手生温,玉上以金丝嵌四行细篆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这么轻描淡写,金庸却将我国源远流长的佩玉习俗作出了形象化、诗意的描绘,使我们对于独特的佩玉文化不由得浮想联翩。

  
  《说文》在解释“玉”字时,归纳“玉有五德”,润泽以温,鳃理自外可以知中,其声舒扬敷以远闻,不桡而折,锐廉不技”。这也是古人所以佩玉的原因。《礼记·曲礼》云:“君子无故佩玉不去身。”就是说没有什么死丧灾病,人们平时总要佩玉。学者们解释说,“君子与玉比德,故恒佩玉,明身有恒德,且以玉为容饰”。则在佩玉者希望拥有玉那样的品质之外,又希望玉有助于修饰仪容。成书于汉代的《白虎通义》进一步演绎先贤这一佩玉表德思想,说,“循道无穷则佩环,能本道德则佩琨,能决嫌疑则佩玦。是以见所佩即知所能”。然而佩玉者未必都是君子,但可以说,君子必定佩玉。所以《诗经》中的新娘满怀欢乐,想着将要来迎娶她的新郎,焉得不佩玉?——“俟我于著乎耳,充耳以素乎耳,尚之以琼华乎耳”。《诗经》中也有大量的诗句,描写君子佩玉,风度雍容,“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至于情人远行,不免见玉如见君子,睹物而思伊人,心绪缭乱,黯然伤神;“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玉既可表德,又可饰容,自然地玉就成为表达情意的赠物。《诗》云:“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人把玉赠给舅舅,表达思念的亲情。
  
  在秦汉之前的时代,佩玉的主要是男人,当然女人也佩玉。《诗经》中歌咏美人佩玉,“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孔子世家》载,孔子会见卫君之妻南子,“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到了后来,所谓人心不古,淳浇朴离,机心萌作,巧诈日增。佩玉的男人并没有玉的品德,徒有其表,欺世盗名。于是,君子奋起改作,渐以不佩玉为高,明己不肯同流合污。这就使佩玉表德的功能丧失了,佩玉不再在男人间流行——至少没有屈子那样“被明月兮佩宝璐”的热情了。然而,佩玉的饰容功能则日益彰显,自然地,也就使佩玉更为女人所青睐。《西京杂记》载:“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焉。”透露出玉首饰在美人中流行的信息。东汉时,玉首饰在女人中则流行成风,民间诗歌描写美人,必得几件玉首饰装点她,一则表明身份,二则显得时髦;甚至连焦仲卿妻刘兰芝,也“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踏。”
  
  通过考察,可以看出,佩玉时代,正值诸子争鸣、西汉国势盛张这段时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就某种意义上说,佩玉、玉器生产、消费兴盛,昭示着中国独特的玉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前奏。镇平县被称为中国玉雕之乡,其玉器制造规模之大为以前所未有,玉器市场潜力极大。穿行在熙熙攘攘的玉器市场,听着玉器玎玲当啷的撞击声,我似乎以为自己听到了中国文艺复兴的脚步声,愈来愈近。
本文网址:/yuwenhua/nanyangyuyanjiu/2014-07-01/93.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热点排行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