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出镇平,天南海北任驰骋,不产玉的镇平以“玉雕之乡”而享誉海内外。镇平人以特有的精明,以自己的聪慧、才智创造了玉雕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强”的奇迹。
站在风情万种、而且前景更加美仑美奂的玉雕湾,看着商家云集,人流如潮,规模宏大的交易市场,凝视熟悉而又陌生的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作为一个镇平人,众多感慨,油然而生。
在25年前的融融春日里,高中毕业却没有大学可考的我和十几个青年在大队办的一个小型玉器厂里跟着一位姓仵的老师傅学手艺。我们的厂子建在大队的饲养场里,所以仵师傅睡的床和两个大牛槽很近,有时候牛们调过屁股拉的屎可以准确地落在他的鞋子里。但仵师傅并不计较这些。这位老师傅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底,常常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看一本竖排版的、纸已发黄了的线装书。当我们拿着雕件前去求教时,仵师傅会以极快的速度藏下他手中的书,我们只能看见上边画满了长长短短的符号。然后他取下整天夹在耳根上的一支红铅笔,在我们手中还湿漉漉的雕件上画画点点。我们就按照他的点画继续打磨手中的雕件。那时,我们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用双脚踩的织布机一样上下起落的玉雕车床,用的打磨砂是从五垛山下的一条河流里淘的红砂。这样的装备,磨起岫玉来速度还将就,但要磨起硬度是岫玉二三倍的独玉来,就非常的艰难。因此,仵师傅用红铅笔点画的几下子,需要我们打磨一天甚至数天。他并不给我们讲更多的制作技艺,他做的最多的是亲自上玉雕车床给我们示范,或是让我们套着复写纸描他所画的人物、山水和花鸟。他说这是学好玉石雕刻的基本功。
我们跟仵师傅学得虔诚而又耐心,连大队的干部们对他的神秘和学问也十分崇拜。这一年在公社的验货会上,我们大队这个小小的玉器厂验上了几千元的玉货,我所做的一件五环香炉卖了500元钱。据说这些产品都经天津口岸出口到了日本。大队对我们几个年轻人十分满意。因为那时候的几千元当然不是一个小数字。
后来我考学离开了家乡。我的这位启蒙师傅已于多年前作古,后来我才知他当年看的书是大名鼎鼎的《易经》。研究易经对设计玉雕精品当然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易经讲究审时度势。面对一块连神仙也看不透的石料,审时度势,因石制宜,当然是一种大智慧、大文化。
我当年学到的手艺早已荒废了。虽然长年在外奔波,但我对家乡的玉雕产业仍然萦系在怀,时时关注。如今,家乡的玉雕工业已进入现代化的生产水平,用金刚石工具琢磨各种各样玉石的速度让我惊叹不已,同我当年的生产条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家乡人所加工的玉石品种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几乎囊括了地球上人类目前所发现的所有优质玉料,很多玉种我实在是闻所未闻。我当年那些师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代,大多都在从事玉雕业,他们当中有的设计制作的玉器珍品被国家级的博物馆所收藏,有的已经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西装革履地坐着飞机到外国销售。
我为家乡的巨变自豪,更为我是玉乡人感到骄傲。
上一篇:
名家随笔:佩玉
下一篇:
名家随笔:有美玉于斯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