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 玉出南阳

独山玉的发展-秦汉至明清独山玉的发展轨迹

时间:2016-03-16 15:16:54  来源:  作者:  评论:

   核心提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南朝梁陶弘景文云:“好玉,出蓝田及日南、南阳。”南阳独山,成为汉代著名的玉产地。据《汉书》记载,当时独山称为“玉山”。

  
  自进入封建集权制社会的秦朝起,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国、宋、元至明清,在近2400年的历史时期内,全面系统的形成了中国文明史上独有的玉文化或东方艺术。
  
  (一)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宛。当时,宛为南北接壤的中间地带,又是汉水、长江、淮河三条水路与关中往来的通道,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工商业逐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西汉时期,南阳不仅有发达的工商业,而且还有宽阔宏伟的城垣。桑弘羊在《盐铁论》中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加上京都长安,宛则被列为全国五大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宛居京都洛阳之南,号称“南都”,光武帝刘秀又出生于此都,复被誉为“帝乡”。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东汉时期,宛城以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工商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的宛城,与东汉都洛阳并为全国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市。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的国家,社会开始繁荣,玉业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秦开创了树碑立传之风,石刻事业迅速发展,玉石、彩石及砚石资源得以广泛开发利用。秦相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耳,阿缟之衣,绵绣之饰;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这里说的是女子们饰簪是用宛珠镶制的,还用宛玉制成珠玑耳环佩戴。“宛珠”一谓南阳玉做的珠子,一谓南阳玉工们做的玉珠,“饰后宫,充下臣,娱心意,悦耳目”。
  
  汉代,继承并发展了这国的琢玉技术,对玉石特别是对独山玉利用有了更大发展,表明汉代独山玉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就玉器而论,汉代饰用玉器的雕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一大特色。同时,宫廷玉器在汉代玉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包括各种佩玉,而且所有宫廷显赫处多用玉石装饰。相传汉武帝年间用玉最丰,张衡《四愁》诗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琴琅?,何以报之双玉盘;美人赠我貂??,何以报之明月珠;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全诗以“美人”比贤明的君主和清明的朝政,代表作者的理想,以美人赠我“金错刀”、“琴琅?”等,比喻自己时刻不忘朝廷君主的恩德;以我欲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比喻自己向朝廷奉献治国安邦的忠城和韬略。诗中重章叠咏的表现手法,藉以突出主题,反复用珠玉咏叹,加重抒情气氛。同时也表明东汉时期宛城独山玉的开发,玉雕加工、玉器交易等玉业十分兴旺。全诗酣畅淋漓,真切动人,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南朝梁陶弘景文云:“好玉,出蓝田及日南、南阳。”南阳独山,成为汉代著名的玉产地。据《汉书》记载,当时独山称为“玉山”。现独山脚下的沙岗店村,相传在汉代叫“玉街寺”,它是当时加工、销售独山玉及其工艺品的地方,后毁于三国战乱。这里原是家家采玉,人人雕琢,男采女磨,就地开掘加工,宛城客商往来如梭,非常热闹繁荣,治玉之人,达千人之多。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今南阳市宛城区石桥镇夏村人)在著名的《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锴,赤垩流黄,绿碧紫英……,”“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羞琅?,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山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可见,在汉代,独山玉的开采就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雕刻工艺精湛,杯盘碗盏,圆的、方的、盛上佳肴美味以待远朋嘉宾。约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秦汉时期独山玉还成为药用矿物,入药治疗多种疾病。
  
  三国、西晋、南北朝,整个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亦发展迟缓,玉业走入低谷。出土玉器极少,且零星与当时社会混乱、经济萧条是分不开的,独山玉虽被开采利用,但发展记录不详,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有:“南阳有豫山……山上出碧玉”。由于当时人们盛行食玉,认为“玉亦仙药”,“服玉者,寿如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练丹服食之风影响下,觅玉、食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因而也是影响发展玉业的因素。
  
  东汉时期主要用于垒砌墓葬的画像石(砖)也是一种颇具价值的石刻艺术。著名的南阳汉画石,画像多采用单线阴刻或阳刻技法,内容有官吏出行图、狩猎图、战争图、天文图,还有农业生产、煮盐锻铁、木工纺织、宴饮、百戏、烹饪生等画面,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浮雕艺术,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及石刻艺术极为难得的珍品。汉代不但石刻发达,墓碑盛行,而且宫殿、石室、石阙也逐渐兴起,如洛阳的白马寺、嵩山的少林寺和中岳庙,以及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等属之。它们所用的原料多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等,其雕刻技艺之精湛世所罕见。
  
  (二)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国家长期分割的局面,至大唐帝国,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在中国古代玉器徘徊近400年之后走出低谷。在玉雕技艺、风格、造型等方面,吸收中亚、西亚文化艺术的精华,制作了与汉代玉器风格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玉器。给传统的玉文化增加了新内容,并且玉器从宫廷逐步走向民间。
  
  (三)宋元时期
  
  宋代琢玉技术较前人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宫廷中设立了“玉院”。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更加成为民间的一种时尚,宋代有双鹤衔草玉饰件“春山玉”、“秋水玉”等,此时出现大量的仿古玉器在我国古玉器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吉思汗建立全蒙古政权以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该时代对玉石资源的开采利用非常重视,民间玉业发达,并以镶嵌金银而不留痕迹而著称。南阳独山玉的开采自汉代至元代一直较盛,玉料还供给“玉院”使用。元世祖忽必列为了大宴群臣,乃命玉雕名匠琢成了盛酒的“ 渎山大玉海 ”。雕件直径达135~182厘米,高70厘米,深55厘米,周长493厘米,呈椭圆形,内空,外璧雕满了神态自然、栩栩如生的蛟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海螺、飞鱼、青蛙等动物,以及兔首鱼身的奇异禽兽。浮沉於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具有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玉海以大块整玉雕成,沉雄博大,气势磅礴,重3500?,可贮酒30余担,从金至元,跨越两个朝代,历时十五年雕刻而成,为世所罕见的巨型玉器和艺术珍品。“渎山大玉海”玉料为黑、绿、白交织纹斑的玉制成的。其色质与独山玉极其相近,并推测“渎山”就是独山,“渎山大玉海”应为独山玉。这是我国历史上玉器生产中的首件大作品,原放万寿山广寒殿内,明万历年广寒殿倒塌,流落到西华山外真武庙内,直到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发现这一无价之宝,“命以千金易之”,经名匠高手四次修饰,膛内刻乾隆诗三首及序,在北京团城盖一玉雍 亭放置,至今仍保存在丞光殿前。
  
  (四)明清时期
  
  明代宫廷玉器全面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民间玉雕业发展衰落,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都与宫廷有很大差距,但一些小饰件也有工艺较好的。明清时期,北京、扬州、苏州一直是玉器业最兴旺的都市。明代最著名的玉匠是陆子冈,他是我国少有的能够以作品和艺人相联系的琢玉名家。他所开创的“子冈牌”工艺至今在南阳仍有艺人创作玉器新款献世。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第三个高峰,集中华几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器制作不但继承发展了线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并与新的绘画、雕塑工艺结合,且吸收西亚和西洋的工艺成就,制作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最高水平。
  
  清王朝在取代明王朝的统治地位以后,为了便于控制南部疆土,在沿用明代遗制的基础上,曾大力辟建驿道,整饰驿站。驿道的开辟,使南阳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地方工商业及家庭生产也开始活跃起来。由于陆路的畅通,与驿站近在咫尺的南关白河码头,一跃而成为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盛况空前。顺江河而来的船只在这里聚集,千帆百舸在这里装卸,四方客商在这里成交,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清代对玉石矿产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较之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南阳独山玉开采仍兴而不衰;工艺日趋进步,玉器品种更为繁杂;玉匠名师,巧夺天工,超越百代。清朝光绪记载:“予山产玉……北居之民,多治玉为生”。这说明当时南阳独山玉的采磨十分繁荣,琢磨的手镯、玉钏、玉簪等装饰品,工艺精细,畅销国内外。
  
  《镇平县志》记载:“早在宋元时代,玉雕工艺正由北京、苏州等地传入,镇平玉雕接受了北京、苏州南北两种风格,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明清时期,镇平的玉雕产品,大多都乘船南下,由邓州白汲滩转送武汉销往海外。
本文网址:/yuwenhua/yuchunanyang/2016-03-16/642.htm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热点排行
最新信息